欢迎访问西藏城市网  今天是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

小学生玩“吃鸡”被骗七千元 警惕网络诈骗盯上中小学生

小学生玩“吃鸡”被师傅骗走七千元 男子玩“拜师礼”套路被抓,警惕网络诈骗盯上中小学生

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,不少中小学生已离不开网络,但是由于他们辨别力不足、控制力不够,成为一些诈骗分子下手的目标。近日,记者调查发现,用游戏作为工具成为诱使中小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方式之一。在游戏类诈骗案件中,骗子多半以免费领取游戏装备、皮肤,以及领明星签名等福利来吸引中小学生眼球。

抢了礼金红包

师傅解散了微信群

11岁的济南小学生小耿(化名)偶然接触到手游“吃鸡”后,便用母亲的手机下载了该游戏。然而,在玩游戏的过程中,因操作欠佳,小耿时常早早被淘汰出局。

不过,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,小耿在游戏中结识了一位高手,也正是因为高手的出现,小耿第一次尝到了“夺冠”的滋味。此后的一段时间里,在高手的带领下,小耿经常在游戏中拿到第一名,可他并不满足,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,小耿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。

说来也巧,几天后,这位高手表示,如果小耿愿意的话,可以拜他为师,不仅如此,他还可以送给小耿一点装备。俗话说,拜师就要有拜师礼。在一次聊天中,师傅突然组建了一个微信群,并且在群中提出让小耿行拜师礼,而在行礼后,他会赠送多个游戏装备作为回礼。就此,小耿就用母亲的手机,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向群里发送了数十个微信红包,共计7000余元。

可没想到,群里的人疯狂抢完红包后,师傅不仅未兑现装备,就连微信群也解散了。突如其来的变化,让小耿有些茫然,无奈之下,他只好将情况告知了母亲,事后母子二人立即向警方报了案。

接警后,济南历城警方迅速展开了调查。其间,民警通过对转账记录等分析研判,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李力(化名)和杨梅(化名)。根据李力的供述,在成为师徒之后,他在聊天中得知了小耿母亲的微信账号及密码,于是他便想出用自己手机登录小耿母亲微信,从而给自己微信账号发红包的想法。然而,几番尝试后,红包无法发送,之后他便想出了拉好友组建微信群行拜师礼的套路,一步步诱导小耿往群里发红包。

“免费领游戏皮肤”

其实是骗局

前不久,一名12岁的学生在使用其父亲手机玩一款小型游戏时,收到了一条打着“免费领游戏皮肤”的消息。之后,该学生主动添加了对方好友,并且自报了家门。在对方获知该学生信息后,明确告知必须使用其父亲或母亲的手机才可扫码免费领皮肤,结果按照对方指引,该学生先后三次扫码支付,共计7000余元。

今年1月份,温州警方曾发布了一则消息。据温州警方统计,2022年1月以来,温州市发生未成年人被骗案件78起,年龄最小的8岁,性别方面男女占比48.7%和51.3%。在诈骗类型方面,前三名分别为冒充熟人诈骗、游戏类诈骗、虚假购物诈骗。

10岁左右的孩子

更容易被骗

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刑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曹峰超告诉记者,就中小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来看,诈骗方式多为虚假购物、冒充同学和游戏类诈骗,其中游戏类诈骗和冒充同学诈骗为主导。

“骗子用免费领游戏账号、游戏币、游戏皮肤、明星签名等来诱使中小学生上当,之后以直截了当的方式一步步诱导学生们进行转账。例如,买了游戏皮肤或游戏账号不发货,等学生讨要说法时,才发现对方已把自己拉黑或删除。”曹峰超表示,在游戏类诈骗中,骗子一般会选择某些小型游戏或小程序式游戏作为工具,有的骗子甚至为了实施诈骗可能会自行研发没有资质的游戏。在该种类型的游戏中会设有聊天模式,过程中,骗子会在游戏中广发打着“免费”旗号的话语来吸引辨别力不足、控制力不够的学生们上当。

在中小学生当中,10岁左右的学生对社会和生活有些认知和辨别,但认知和辨别又不足,因此面对骗子的诱惑更容易被骗。

曹峰超提醒,作为家长,一定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机、社交软件上的监督与教导,平时多向孩子普及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,也建议家长不轻易开通免密支付、刷脸支付等支付方式。

记者 张国桐

小学生游戏诈骗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西藏城市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